【摘要】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思想、行为、价值取向、心理和需求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模式做出前瞻性的探索和思考。文章就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阐述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同时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教育与中国梦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 中国梦 思想政治教育 特点 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生活环境越发优越。中国与世界全面融合,在网络、影视、刊物等媒体的助势下,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思潮,社会环境更为复杂。在计划生育政策下,作为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是全家的希望和寄托,备受家长的重视与溺爱。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多新的特点:
追求品质。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在家中自然备受宠爱,特别是在物质生活方面,几乎是想要就可以得到满足,这使他们的消费欲望逐渐强烈,消费观念越发超前,表现在:对于饮食、服装、电脑、手机等方面的消费都追求名牌,形成了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习惯。
自信张扬。随着家长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富门富教”和“寒门富教”并存,在孩子教育上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之大令人咂舌。正因为如此,很多当代大学生有一技之长,比如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因此他们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更加自信和张扬,表现在:非常愿意组织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并尽力在活动中展现自己才华,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出自信、个性张扬的一面。
个性独立。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独立开放,行动上特立独行。他们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喜欢通过深度思考、争论和碰撞再认同,并结合实际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据了解,现在很多大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是自己拿主意,与过去学生基本按照家长和老师意愿填报志愿的情况大不一样,反映了这一代人思想上的独立。另外,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忙于工作,加之互联网广泛普及,这样的生长环境,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能做到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思维方式堪比成年人,对他们的见解只能说服不能压服。根据调查显示:在陪同新生报到的家长中,“不放心孩子独自来校”是首要原因的比例在下降,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新生比例也在下降;大多数家长是抱着“了解学习环境,方便今后指导孩子,顺便旅游”的目的陪同新生报到,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行动上的独立。
思维开阔。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使中国教育慢慢脱离死记硬背和思维定向的模式,迈向注重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个性教育。这使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为开阔。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学习、交往和娱乐等已置于其中。他们思想活跃,视眼开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在海量信息传播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意识。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及时了解国内外的热点事件,这使他们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了解和审视世界,自主地培养了全球化价值观。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平等性、及时性、便捷性、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使大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成为可能。同时在信息开放环境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都在提升,这也有利于大学生开放意识的形成。再者,各国交流日益广泛,当代大学生从小就接触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在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中,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很大不同,思想价值、行为方式更为多元,因此他们对社会审视的角度也更为多元化。
规划长远。对个人发展有计划性是当代大学生又一大特点。很多学生在大一时,对自己毕业后是出国,还是考研深造,或者直接就业,就有了方向。大二时,他们付诸实际行动、炒股,开网店、英语四级考试……大三时,他们已经在实施出国、考研或者就业计划的细节了。这与他们父母一辈被动地等待学校分配和单位顶工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
受挫能力差。“草莓一族”形象地表达出了当代大学生受挫能力差的特点。他们在积极主动克服困难方面较上一代差,遇到困难就想通过外部力量来解决,而不是积极主动应对。他们自身也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想要试图摆脱但又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转而求助于外部力量。过分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得他们逃避现实,浮躁心理普遍,漫无目的地网上遨游成为大学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当代大学生特点分析
第一,追求高品质生活在当代大学生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本无可厚非,这是人的本能追求,也是年轻人努力进取的一种内在动力。但是这种追求要有节制,千万不能盲目攀比。大学阶段是价值观的定型阶段,如果不能有效地自我节制、一味地追求消费享乐。容易使价值观念扭曲,产生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错误的价值观,从而远离艰苦奋斗、逆境成才的道路。
第二,自信张扬使大学生充满朝气、勇于实践自我,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盲目的自信会演变为自满,从而迷失自我。他们中大部分人从小成绩在班级甚至学校都名列前茅。进入到大学之后,身边的同学素质与成绩和自己不相上下,这使他们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竞争压力,这常常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意义,轻者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现象,重者产生焦虑、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容易使他们形成错误的人生观。
第三,当代大学生出生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普及、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使他们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在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方面甚至超越老师。这使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更为独立。但我们要意识到,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不够成熟,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性格偏激、行为自我,进而可能发展出自私自利思想。
第四,当代大学生从小就接触到了很多西方的思想,甚至很多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在踏入大学校园以前,就有随父母出国旅游的经历,这使他们对国外的一些思想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使得各种思想、观念、信仰传播得更为迅速,开阔的思维使大学生们能够更快地对各种思想、文化消化吸收。如果在这个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放松思想政治教育,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不健全的世界观,更不要说实现“中国梦”了。
第五,提前对自己人生进行规划,这一做法值得肯定,这充分反应出了当代大学生自信和对自我人生积极思考的态度。但是我们在欣慰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当代大学生社会阅历毕竟较少,对实现目标的困难准备不够充分,由于没有受过什么挫折,而显得过分自信。这些很容易使他们在进行自我规划的过程中,目标定的过于远大,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比较容易遇到挫折,而处理挫折和应对逆境的经验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渴望成功,在实现自我目标的同时,容易在处理人事关系中出现问题,如: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显得急功近利、以自我为中心,人情淡漠,不能处理好和他人的关系。
第六,当代大学生受挫能力差,但其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健康的。一方面是由于独生子女在备受关注和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到大主要以学习为主,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这种理所应当得到家庭和社会最大限度的宽容和默许。他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他们大多选择通过上网或校外娱乐来排解心中的不满。这种麻痹自我的生活方式在大学生中广泛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有效地实现“中国梦”。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受实用主义影响,其价值取向已成为以是否利己为原则,例如申请入党、评优以及参加各种技能考试等。这种做法弱化了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在制度或体制上找原因,这样做就会离“中国梦”渐行渐远。
虽然存在部分以“自我、“实用”为标准的大学生,但在涉及大是大非的国家或集体事件方面,他们中绝大部分仍然保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如重视国家利益、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如在抗击自然灾害、奥运志愿服务、汶川地震等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中,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令人吃惊的社会责任感与对国家与民族未来前途的归属感,让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脱离了这一基础,实现“中国梦”无从谈起。实践证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靠自觉来树立,这就离不开有的放矢的教育。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要求。需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探索出一套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主线。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德育要坚定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引导大学生在接触开放的文化环境时能够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与崇洋媚外的思想,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引导大学生由关爱父母—关爱师长—关爱他人到关爱集体,最后上升到热爱祖国。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把实现“中国梦”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树立新时期人才质量的德育观。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愈发使人们认识到,能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其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高校唯有在德育上把好人才质量关,才能为社会长足进步打好基础。新时期衡量人才质量标准更多的倾向于思想和能力是否是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因此,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使之有职业、创业、敬业意识,并能有效地利用好现有的政策法规与社会共同发展。在实践中砥砺他们的意志,使其能经受住挫折和失败的考验,不畏惧前方的艰难险阻,勇于接受“圆梦”途中遇到的任何挫折和挑战,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实现自己确立的梦想。
注重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从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整体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价值观主体积极向上。但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一些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肆意蔓延在海量的信息时代,对于缺乏社会历练的年轻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改变方式方法。
首先,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与践行。这一过程主要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知识的学习。其次,开展有利于发挥大学生主导性的实践教育。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红色之旅,参观烈士纪念碑、革命先烈故居等,深化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融入社会,锻炼自身,增强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调研、科技创新等活动,使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自己专业的认识,有效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理论探讨。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和实践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保障。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主要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校园文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内化了教育要求。校园文化特有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价值观一旦形成又会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创新校园文化管理,加强人才发展的管理机制。民主、科学、开放、进取的校园文化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机制来保障,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其次,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增强师生互动性、积极性。学校创造实践平台帮助和支持这两个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来。有的高校将学术创新活动纳入教学环节,以学分、奖励基金、荣誉证书等来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而对于指导教师也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有利于调动优秀教师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树立民主科学的精神,培养传承“中国梦”的大学生。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普遍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配备了专业和兼职的工作人员。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体系初步形成。高校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等手段。提倡预防性和发展性为指导的心理辅导原则,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保健,增强其自助、自我调适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增强吸引力与说服力。社会把培养心理素质良好的大学生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着眼点。大学生在“圆梦”途中要勇于面对挫折。以积极主动、平衡灵活、正确理智的心态去适应社会环境变化。
提倡抗挫折教育。绝大部分大学生虽然没有父辈们劳动锻炼和生活磨炼的经历,但他们既要跟上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步伐,又要满足社会对青年的期望,这使他们承受着比父辈更为严峻的心理压力。终生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常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培养受挫能力,学校可以进行科学有效的挫折教育活动,有计划帮助大学生学习和训练如何积极地应对挫折、战胜挫折。例如设置相关的选修课程,使学生对挫折先有意识层面上的认识,再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如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寒暑假期间鼓励学生做志愿者、走基层或到农村锻炼。院校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各种竞技舞台,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并勇于挑战,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教师可以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使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了“复兴之路”大型展览,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当代大学生,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己任,敢于担当,勇于拼搏,为祖国前途、民族命运而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作者分别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